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學習困擾  

層次一

行為層次

1.某(些)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
2.某(些)科目學習基礎較差。
3.某(些)科目缺乏興趣。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上該(些)科目之課不專心,注意力散漫。
2.上該(些)科目之課精神不振,常打瞌睡。
3.上該(些)科目之課不守秩序,常捉他弄其他同學。
4.該(些)科目之學業成績低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該(些)科目先天學習能力較低。
2.該(些)科目先前學習不順,導致銜接困難。
3-1.教師材教法引不起學生興趣。
3-2.家長的鼓勵、關懷較少。
3-3.貪玩,睡眠時間不足。
3-4.想引起別人注意和關心。
3-5.被動,不能主動學習。
3-6.成績表現不佳,意志消沉,學習興趣低落。

輔導策略

1. 對該(些)科目實施個別教學,協助了解先天能力,並引導多方面發 展專長,建立建全的自我發展。

2. 2.對該(些)科目實施補救教學。
3-1.藉教學媒體、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3-2.協助學生訂立「自我契約」,以提高學習興趣。
3-3.教師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3-4.結合家長關懷,鼓勵學生的學習。
3-5.加強教室管理,落實巡堂制度。

 

層次二

行為層次

不懂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計劃,學習習慣欠佳。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學習時強記死背,囫圇吞棗。
2.背參考書,做參考書習題。
3.抄襲別人作業。
4.平時不努力,臨時開夜車。

可能之原因
分析

1.學習方法不當,只重記憶,不思理解
2.教學方法單調,師生缺乏互動。
3.仰賴參考書整理,不求理解教材內容。
4.作業量太重,無力完成。
5.不會擬訂、安排學習計畫。 6.(請同時考慮層次一之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1.學科教師應先教學習方法,再教教材內容。 
2.運用開放性的發問技巧,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善用「小老師」協助學習。
4.酌減作業份量,並多樣化作業內容,提高學習興。
5.輔導學生擬訂預習特質。
 

 

 

 

 

層次三

行為層次

1.對某(些)科目學習有厭惡感,或對某(些)老師厭惡。
2.對某(些)科目產生考試的焦慮與學習的恐懼。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1.該(些)學科成績與其他科成績差距懸殊。
1-2.批評老師。
1-3.故意跟老師作對。
2-1.某(些)科目考試時,容易緊張,偶有臉色發青,四肢發抖現象。
2-2.上某(些)科目時,精神恍惚。
2-3.天天考試,天天不開心。

可能之原因分析

1-1.(請參考層次一、二的原因分析)
1-2.厭惡考師的教學方法及態度。
1-3.(請再參閱師生衝突層次一)。
2-1.考試成績不佳,害怕不當的處罰(含教師的公開侮辱,及家長與親友間的公開比較)。
2-2.考試成績不佳,害怕降低班級學業成績,影響同儕關係。
2-3.考試多,挫折多,產生考試的焦慮與恐懼。
 

輔導策略

1-1.協助了解性向、多方面發展專長。
1-2.實施補救教學,增進學習效果。
1-3.教學方法活潑、多元,提高學習興趣。
1-4.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多獎少罰,以獎為主,以罰為輔。
1-5.改進命題技術,給予成就感。
2-1.同1-1至1-5。
2-2.教導學生放鬆的方法,例如:考試前閉上眼睛,端坐深呼吸,可緩

和緊張。
2-3.教導學生考試的技術、答題的技巧。
2-4.與家長溝通,勿對學生做不合理的比較或要求應多給予關懷。

 

層次四

行為層次

1.厭惡上學,對所有的學習都會排斥,拒絕學習。
2.懼怕上學。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1.曠課,在外遊蕩。
1-2.成績不理想,放棄學習。
1-3.中途輟學,脫離學校。
2.(請參閱學校恐懼症)。

可能之原因分析

1-1.染上惡習,荒廢學業。
1-2.學習遭遇挫折,喪失學習意願。
1-3.學習壓力無法負荷。
1-4.結交不良朋友,禁不起誘惑。
2.(請參閱學校恐懼症)。
 

輔導策略

1-1.聯繫家長,共同戒除學生之惡習,並予以個別輔導。
1-2.實施補救教學。
1-3.給予更寬廣的多元化學習空間,鼓勵學生致力於藝能科學習。
1-4.與家長協商,考慮是否協助學生輔換環境,消除不良習慣。
1-5.輔導返校就讀,並實施個別化教學指導。 2.(請參閱學校恐懼症)。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逃學逃家

 

層次一

行為層次

為了不能完成師長、父母的要求而逃學、逃家。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大部份為臨時起意。
2.容易為其他事物所迷惑而忘了自己該做的事。
 a.如:沈迷電動玩具因而常出入遊樂場所。
 b.如:交友較廣泛,花較多時間在朋友的活動上。
3.上課常不專心聽講,作業常無法完成。
4.生活顯得較散漫沒有紀律,沒有做計畫的習慣。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貪玩、好奇尋求慾望的滿足。
2.父母疏於管教。
3.未培養出學習興趣。
4.受同儕朋友的影響。
5.娛樂場所的誘惑。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善用教學媒體,活潑教學方法以及生活化的內容,以滿足學生
  的好奇心。
 2.協助父母應關心子女,並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與活動的場所
 3.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共同努力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4.家庭或學校共同提供正當的休閒活動。
 5.培養解決學習困擾的能力。
 6.加強點名及門禁管理,遇有缺席立即查明。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刻與家長聯繫,儘快找回學生。
 2.運用各種管道,查明學生的可能去處,並儘快找回。
 3.了解原因,協助其回到學習的環境裏,而不被標籤為壞學生。

 

層次二

行為層次

以逃學、逃家做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對父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而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師長。
2.成績長期欠佳,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3.人際關係不良,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4.因右列可能原因分析1、2、3、4,而討厭家庭(學校)的生活。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師長期望過高,覺得不被父母、師長接受。
2.父母、師長管教過於嚴苛,覺得父母、師長不了解我,而有反抗
 權威或報復心理。
3.逃避同學欺負。
4.課業的壓力。
5.逃避處罰。
6.(可同時考慮層次三的可能原因分析)。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提供學生有發表意見的管道。
 2.父母、師長給予學生合理的期望,鼓勵自我比較。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4.指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5.教導學生紓解壓力的方法。
 6.妥善運用獎懲原則。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發現學生逃學,應查明原因,及時與家長聯繫。
 2.進行個別諮商,了解逃學、逃家原因,協助解決困難。
 3.讓學生了解逃學、逃家所造成的後果,對自己可能產生的害處。
 4.實施小團體輔導,協助改善人際關係。
 

 

層次三

行為層次

習慣性的逃學、逃家。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經常無故缺席。
2.經常無故不回家。
3.結交不良朋友。
4.流連於不當場所。
5.常伴隨吸煙、偷竊、賭博、說謊、遊蕩等偏差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1.貪玩。
2.意志力薄弱,容易被引誘。
3.家庭功能失調。
4.父母管教態度不當。

5.對學業沒有興趣。
6.不良朋友的引誘或脅迫。
7.(可同時考慮層次二的可能原因分折)。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設計多樣化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2.協助學生練習自我控制。
 3.實施親職教育,老師和家長經常保持聯繫,了解學生動態。
 4.善用教學媒體,活潑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習興趣。
 5.實施生涯輔導,提供適性發展的方向,如:參加技藝教育。
 6.父母應多關心子女,了解其平常交友的情況、活動的場所。

7.隨時多關心學生,多給與鼓勵。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向訓導處、輔導室報備,並請求支援。
 2.針對原因實施個別輔導。
 3.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繫,使其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
 4.協助學生適性發展。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恐嚇勒索


層次一

行為層次

用口頭惡言威脅同學。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言語誇大、愛充老大。
2.以言語恫嚇同學:如果你不....我就..。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缺乏恰當的途徑來肯定自我的價值感。
2.認為誇大的言辭會增加自我的價值感。
3.具較強的政擊性,以看到同學的驚怕反應感到滿足。
4.家人(父母、兄長)或親友的不當行為之錯誤模仿。
 

輔導策略

1.正確自我觀念的建立,協助發掘其長處並恰當的表現出來。
2.教師隨時注意學生言行,多鼓勵恰當的人際活動。
3.教導學生學習以良好行為去獲得同儕的尊重,而非一味禁止其做
 不好的行為。
4.與學生個別談話,了解其潛在原因。
5.與家長聯繫,溝通以上之觀念。
 

 

層次二

行為層次

口頭恐嚇後實際付諸行動。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行為常出現粗暴動作,常以武力、器械等恐嚇同學。
2.常與有暴力傾向的適應欠佳學生為伍。
3.對師長的管教常以抗拒或漠視的態度處之。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形成錯誤的自我價值觀  (錯誤的英雄主義、錯誤的人權觀與物權觀)
2.可能是同夥兄弟的行為模式。
3.食髓知味,增強其錯誤行為。
 

輔導策略

1.協助其體會人與人相處的正確模式,建立正確英雄人物的觀念。
2.進行小團體輔導,以達成前述之目的。
3.加強校區巡邏,注意結夥成黨之次級團體,隨時給予適當輔導。
4.導師對有被恐嚇跡象之學生,密切關懷,使其有申訴管道,由此
 可檢出問題行為者,避免食髓知味,增強其錯誤行為。
 

 

層次三

行為層次

1.習慣性的恐嚇且勒索財物,或對某(些)老師厭惡。
2.對某(些)科目產生考試的焦慮與學習的恐懼。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以勒索為獲得財物、金錢的手段。
2.在學校經常出沒於低年級學生活動場所。
3.經常出入電動玩具店、撞球場等娛樂場所。
4.出手闊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所形成之錯誤價值觀已相當穩定。
2.同學或老師為求自保、息事寧人,不敢反抗,其行為不被發現。
3.因一再獲得金錢供此應而強化此類行為,並養成過高之物質需求慾望。
 

輔導策略

1.需學校及校外保安輔導單位協助處理,老師則配合之。
2.發現恐嚇勒索事件,校方馬上處理。
3.建立安全檢舉管道,讓受害者及時提出告訴。
4.如為集體行動者,需能全數掌握,進行小團體輔導。
5.加強親職教育。
6.提供工讀機會,建立正確獲取金錢之觀念。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說謊行為


  層次一

行為層次

以不實的言語吹噓事實或表達願望。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對自己的不實言語不太自覺。
2.有不認輸,愛比較的心理傾向。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不會區分真實與幻想。
 2.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3.博取別人的注意和羨慕。
環境因素: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忽視學生的謊,但同理學生的想像或期望。
 2.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3.教導學生區分真實和幻想。
 

 

層次二

行為層次

以不實言語來逃避某些意外所可能造成的責罰。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會害怕、慌亂、言詞閃爍。
2.言詞易有破綻,會強詞奪理。 例:剛才小貓跑過去把花瓶撞倒了。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害怕責罰,掩飾錯誤。
 2.模仿,向大人學的。
 3.自我防衛,想做乖孩子。
 4.缺乏責任感。
 5.不當的正義感。
環境因素:

 1.處罰太嚴厲。
 2.沒有給學生申辯表明的機會。
 3.父母師長態度太權威。
 4.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5.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6.對學生期望太高,不容許學生犯錯。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避免太嚴厲或太頻繁的處罰。
 3.不要對學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4.指導學生面對問題,負起責任。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接納學生的懼怕情緒。
 2.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3.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4.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5.學生說實話時要原諒、要教導。
 

層次三

行為層次

以不實的言語來避開痛苦的經驗或回憶。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態度冷淡、防衛心強。
2.會極力表現一切OK。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模仿,向大人學的。
 2.不能承受痛苦的感覺和經驗。
 3.自我防衛,怕受傷害。
環境因素:
 1.忽略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2.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
 2.對學生表達真誠的關懷和接納。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忽視學生的謊言,同理學生的情緒。
 2.接納學生的防衛,但積極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
 3.對有關的經驗,可做適度的自我坦露。
 4.指導學生珍惜目前自己所擁有的。
 

 

層次四

行為層次

以說謊來掩飾自己的故意違規行為而躲掉懲罰。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很清楚自己的違規行為及其可能導致的後果。
2.無法或不願承擔行為結果。
 例:沒寫功課的學生:「昨天媽媽帶我回鄉下,回來太晚,所以
   功課沒寫完。」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害怕責罰。
 2.模仿,向大人學的。
 3.自我防衛,想做乖孩子。
 4.不滿意大人的規定和權威。
 5.希望符合大人的期望。
 6.缺乏責任感。
 7.掩飾錯誤。
環境因素:
 1.處罰太嚴厲。
 2.規定不合理。
 3.沒有讓學生申辯表明的機會。
 4.父母師長態度太權威。
  5.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6.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7.對學生期望太高,不容許學生犯錯。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避免太嚴厲或太頻繁的處罰。
 3.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
 4.不要對學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5.指導學生面對問題,負起責任。
 6.和學生共同討論出合理、彼此可以接受的規範。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接納學生的懼怕情緒。
 2.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3.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4.了解學生說謊的潛的原因。
 5.學生說實話時,大人盡可能的幫他解決問題。
 

 

層次五

行為層次

以說謊來操縱父母師長以達到害人或圖謀自己利益等目的。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主動、有意的表達謊言。
2.會製造對自己有利的情境。
 例:謊稱老師說明天要交一百元買勞作材料。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模仿,向大人學的。
 2.不滿意大人的規定和權威。
 3.希望符合大人的期望。
 4.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
環境因素:
 1.忽略學生的需求和感受。
 2.錯誤的示範:大人說謊或言行不一。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以身作則,標準一致。
 2.重視學生的心理需求,找出說謊的原因。
 3.不要對竹孚生期望太高,容許學生犯錯。
 4.協助學生發展其他方法,獲得想的東西。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給予學生適當空間,容許學生犯錯,讓學生有說實話的勇氣。
 2.控制情緒,不要向學生逼供。
 3.了解學生說謊的潛在原因。
 4.學生說實話時,大人要盡可能的幫他解決問題。
要避免的事:
 1.不要讓說謊的行為看起比背後的過失嚴重。
 2.不要設計情境來考驗學生的誠實性。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吸煙行為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對吸菸開始做試探性的嚐試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開始出現在同學聚集的場所。
2.身上偶而帶有菸味。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想獲得同儕認同。 2.順從同儕的壓力。
3.認為吸菸沒什麼不好的錯誤認知。 4.好奇、好玩、耍帥。
5.仿同大人,增加自我價值感。 6.處於易抗拒權威的心理狀態。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對同學易聚集的場所,加強巡邏。
 2.平時即對學生的交友狀況,多做瞭解。
 3.正確教導學生,用好的行為去獲得同儕的尊重與認同。
 4.和學生討論吸煙與健康的關係,藉以產生正確的認知。
 5.設計恰當且足夠的各類活動,令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他們的特點。
 6.平日即用民主化、人性化的方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在互動中
  學會相互尊重。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了解學生吸煙的動機,擬訂輔導策略。
 2.和學生討論吸菸的感覺。
 3.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耍帥心理。
 


層次二

行為層次

開始實際去嚐試吸菸行為,吸菸次數增加,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情
境都容易表現出吸菸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經常與同學聚集在校內的死角或廁所。 2.會攜帶香菸或打火機。
3.身上經常會有菸味。 4.出入電動玩具店,撞球間等場所。
5.反抗權威的心理狀態。 6.容易與行為偏差的孩子交往。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受同儕朋友的影響。
 2.吸菸容易結交同儕朋友。
 3.行為獲得增強。
 4.提高自尊,增加自我價值感。
 5.抗拒師長的管教。

環境因素:
 1.同輩的吸菸行為。
 2.家長對子女吸菸行為的接受度。
 3.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4.學校教學活動設計無法滿足孩子需求。
 5.香菸來源取得太易。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加強校園內的巡邏工作,減少校園內可能的機率。
 2.實施安全檢查,減少香菸流入校園的機率。
 3.教導學生發揮同儕輔導的功能,增強學生不吸煙的信念。
 4.教導學生正確的擇友方式。
 5.妥善運用獎懲原理。
 6.設計並提供能讓學生表現特點、肯定自我的各類活動。
 7.用民主化、人性化的方式教導學生,讓學生學會理性、尊重的
  態度。
 8.學校平時要積極主動與家庭聯絡,並提供親職教育的方式。
 9.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10 利用傳播媒體,實施全體民眾的反菸教育。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減低校園內的吸菸人口。
 2.瞭解學生的吸菸動機,擬訂相關的輔導策略。
 3.和家長討論正視孩子的吸菸問題。
 

層次三

行為層次

吸菸成癮,吸菸成為生活中的必須品。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經常出現在吸菸的團體中。
2.學業成績低落,缺乏學習動機。
3.常伴隨有其他不良行為:如逃學、逃家、說謊、....等。
4.生活散漫,沒有規律。
5.偶而會出現反社會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負向情緒的產物:當有負向情緒產生時,用吸菸來滿足自己的
  心理需求。
 2.心理發展不正常,慾望得不到滿足。
 3.對學校生活不感興趣。
 4.對香菸產生依賴心理。
 5.社會性模仿。
環境因素:
 1.家庭成員的吸菸習及吸菸率較高。
 2.家庭功能不健全。
 3.學校的教育措施不當。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從整個社會、整個學校、整個班級著手,減少吸菸的人數。
 2.在平時即要教導學生學會擬訂生活計畫。
 3.教導學生學會適當處理自己的情緒。
  4.瞭解學生個別差異,有計畫的設計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特長

的機會。
 5.學校可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學習。
 6.教導學生學會移轉吸菸的可能時間,去做其他的活動(如打球、唱

....等)。
 7.推行全民禁菸活動。
 8.學校要積極,主動提供親職教育的觀念與方法,讓家長知道如
  何與子女相處。
 9.提供因材施教的場所,肯定學生的各種能力。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調整教材難易度,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
 2.讓學生知道,經常吸菸對身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有那些。
 3.協助學生擬訂戒菸計畫,進行戒菸。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家庭功能失衡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生活缺乏照料。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經常沒吃早餐。
2.儀容不整,生活習慣不好。
3.家庭聯簿常忘記帶家長未簽名。
4.學用品準備不周。
5.上課無精打采。
6.不按時上下學,在外逗留玩耍。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家長忙於生計,疏忽對孩子的照料。
2.父(母)親缺乏照子女之能力。
3.父(母)親作息不正常或情緒不佳,影響家庭生活步調。

輔導策略

1.主動作家庭訪問,瞭解學生家庭狀況及經濟狀況。
2.加強生活教育及自理能力之培養。
3.做好親師及師生溝通,建立互信的關係。
4.肯定家長的付出與努力,並提醒家長生活起居與生活習慣對學生之重要性。
 

 

層次二

行為層次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缺乏安全感。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不願意談論家裡的事。
2.學業成績明顯退或低成就。
3.情緒顯著變化(活動
安靜:文靜攻擊)。
4.說謊。
5.偷竊。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經常發生爭執,家庭不和諧。
2.氣憤父母的婚姻危機。
3.情緒無法調適,致影響學業問題。
 

輔導策略

1.給予學生吐露心聲的時間與管道,鼓勵討論或分享家庭不愉快的
 經驗或感受。
2.與家長溝通,關懷學生的感受及情緒。
3.留意學生情緒、舉止上的突然變化。
4.以同儕或個別輔導協助其課業上軌道。
 

 

層次三

行為層次

因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學生形成負向自我概念。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在相關測驗或問卷中透露訊息(對家人不滿、偏激、消極的言詞
 、厭世.. )。
2.孤獨、退縮、憂鬱、冷漠、沮喪、焦慮。
3.猜疑、仇視。
4.自我傷害。
5.不當之價值觀、人生觀。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以為自己是父母失和(如:經常爭執、分居、離婚、遺棄或其他
 原因)的導火線。
2.父母將孩子當成代罪羔羊。
3.自父母處習得錯誤的情緒宣洩方式。
 

輔導策略

1.接納學生自責的心理,並協助其對父母失和原因的正確認知。
2.協助家長恰當的紓解其本身情緒,以免情緒發洩在子女身上。
3.教導學生正確的情緒紓解方法。
4.運用同儕支持力量,多給予關懷。
5.協助學生尋找生活的樂趣。
 

 

層次四

行為層次

因家庭供能失衡,以致學生形成反社會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 攻擊、破壞行為。

2.容易與人衝突、打架。
3.逃課、逃學。
4.逃家。
5.出入不良場所。
6.吸煙。
7.濫用藥物。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受到周遭朋友的歧視與嘲笑。
2.對於父母的失和,感到被出賣或丟臉。
3.父母失和後之父(母)親對孩子補償、籠絡,造成溺愛或放任之
 管教方式。
4.藉反社會行為引起父母注意或表達抗議。
 

輔導策略

1.接納學生,協助其處理被出賣、丟臉的感覺。
2.協助其繼續與同學保持和睦關係。
3.安排參加輔導室之諮商。
4.學生有較嚴重之情緒困擾與反社會行為時,轉介至醫院的兒童、
 青少年心理衛生門診(心智科)或其他輔導、教養機構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師生衝突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偶發性的、情緒化的不接受老師意見、主張或要求。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偶而會對某些事表示不滿。 2.有時候情緒起伏較大。
3.對某些事情看法較偏激。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仍存留著一部分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2.當時情緒不佳。
3.覺得受到不公平、不合理待遇。 4.不會正確使用措辭,致引起誤會及衝突。
 

輔導策略

1.教師應盡量避免用權威方式與此類學生互動。
2.善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處罰,避免當眾責罵學生。
3.學生了解事件碰觸到自己的那一部份(心理層面)而讓自己不高興。
4.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5.平時即指導學生學會用理性的態度、言詞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感覺
6.平時即設計活動,指導學生學習與他人做恰當的溝通。
 

 

層次二

行為層次

以逃學、逃家做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對父母、師長常有不滿的情緒,而以唱反調來反抗父母、師長。
2.成績長期欠佳,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3.人際關係不良,而以逃學逃家來逃避現狀。
4.因右列可能原因分析1、2、3、4,而討厭家庭(學校)的生活。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強化了想表現英雄氣概、爭取同儕認
 同與自我肯定的心情。 2.經常覺得受到不公平、不會理待遇。
3.為了引起老師注意及關心。

輔導策略

1.考慮學生個別情況,給予不同的表現機會,肯定學生的各種才能,避免齊一化的要求。
2.鼓勵學生以恰當管道向師長表達所思所想。
3.教師平時應盡量多關懷及了解每位學生特質。
 

 

層次三

行為層次

習慣性的故意違背老師的意見、主張或要求。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師生關係極度不良。2.學生明顯的拒上特定老師或多數老師的課。
3.在同學面前常表示對特定老師的不滿,甚至是憤怒。
4.常有成群聚集或逃課的行為。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a.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b.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輔導策略

1.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a.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b.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c.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
 、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偷竊行為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受環境上的刺激,非蓄意的順手牽羊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臨時興起的意念。
2.平常生活中容易起貪念。
3.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顯現自我控制較弱。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受別人財物的刺激,而一時興起想佔有的念頭。
2.平常即養成僥倖心理。
3.平常即養成貪小便宜的慾望。
4.平常即缺乏物權觀念。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培養學生妥善保管財物的能力。
 2.加強道德教育。
 3.自我控制能力的訓練。
 4.父母以身作則。
 5.加強物權觀念的教育。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當學生出現偷竊行為時,宜馬上糾正他。

2.通知家長,協助配合學校的輔導策略。
 3.實施個別輔導,避免再犯。
 4.進行前述三項之處理時,盡量給予學生標記,維護自尊心,尊
  重其人格,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
 

 

層次二

行為層次

為滿足某種需求且受到環境的刺激而蓄意去偷。 

可能之線索
表徵

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出現下列情況:
 1.喜歡獨處,以便找機會下手。
 2.社會性較差,較不易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3.常有不滿的情緒宣洩。
 4.藉偷竊來表現膽量,炫耀自己。
 5.物質慾望過高,愛慕虛榮。
 6.常會攜帶許多物品到校,向同學炫耀。
 7.出手闊綽。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引起他人注意。
2.想獲得同儕的接納。
3.受同儕所激。
4.報復心理。
5.嫉妒心和虛榮心的作崇。
6.飢寒起盜心。
7.父母觀念的影響。
8.不良友伴的影響。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父母師長平日儘量多接觸學生,隨時注意學生行為。
 2.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
 3.同理心的訓練。
 4.加強法律常識教育。
 5.實施親職教育。
 6.建議家長應給予子女適宜的零用錢,並養成他們儲蓄的好習慣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瞭解其偷竊動機及原因,然後給予適當輔導。
 2.實施家庭訪問,了解其家庭生活情形,社區環境,交友狀況,
  並要求配合事項。

3.給予心理輔導,糾正他不正常的觀念。
 4.輔導其以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求。

 

層次三

行為層次

1.會製造偷竊的環境,而習慣情的去偷竊。
2.病態性偷竊。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1.偷竊行為會一再重覆出現而形成習慣。
1-2.揮霍無度,經常出入不良場所,打電動玩具、賭博甚至吸食藥
  物等。
2.有強迫性的病態衝動。
 

可能之原因分析

1.錯誤的社會價值觀、物權觀。
1-1.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1-2.不良友伴的影響。
2.病態的心理狀態。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平日告誡學生錢財不露白,貴重物品不要炫耀,並且要妥善保
  管個人物品。
 2.加強法律常識教育,說明偷竊可能造成的後果。
 3.減少學生獨處的機會。
 4.加強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培養正確的價值觀。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通知家長,協助配合管教。
 2.利用各種可行的輔導方法,如行為改變技術、角色扮演等進行
  個案輔導。
 3.建議家長送請社會輔導或醫療機構進行協同輔導或實施治療。
 4.向學務處、輔導室報備,請求協助。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暴力行為


層次一

行為層次

語言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用言語威脅,恐嚇同學,師長。 2.口出穢言,羞辱或謾罵同學。
3.言語借禮,頂撞師長。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自尊心受到傷害。  2.崇拜英雄,抗拒權威的心理。
 3.滿足自我需求,耍老大。4.自私,自我的心理傾向。
  5.不會恰當宣洩自己不滿的情緒。

環境因素:
 1.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經常爭吵。  2.不當的學習對象。
 3.將孩子標記化。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妥善運用獎懲原則,公開獎勵,私下懲罰,避免當眾羞辱學生
 2.在平常即以尊重、理性的態度與學生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3.建立學生用表現好行為來獲得同儕尊重的觀念。
 4.設計適當的團體活動,讓學生從參與中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
 5.在平常即培養學生學會恰當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
 6.提供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讓學生在正常的環境中成長。
 7.平時多關心學生的交友情形,並適度表達對學生的期望。
 8.要能欣賞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各方面的表現。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
 2.紓解當事人的情緒。
 3.進行原因的分析,並選用適當的輔導策略。
 

 

層次二

行為層次

物件攻擊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故意破壞學校公物。 2.故意攀折花木。 3.故意破壞他人物品

可能之原因分析

1.抗拒權威心理。 2.宣洩不滿的情緒。
3.惡意的報復。 4.自私心理,不能允許別人有自己喜歡但卻沒有的東西。
5.不良的次級文化影響。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加強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培養學生愛校的觀念。
 2.使用同理心技巧,從學生立場來看發生的生活事件。
 3.用理性、尊重的態度處理學生問題。
 4.平常即需照顧到每個學生,儘量滿足學生的需求。
 5.教導學生用適當的方式來獲取自己喜愛的東西。
 6.培養學生學習欣賞與讚美事物的好習慣。
 7.瞭解學生們的次級文化,經常適度的表達對學生們的期望。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立即制止破壞行為。
 2.嘗試去瞭解問題發生的原因。
 3.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接受懲罰或賠償。
 4.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
 

 

層次三

行為層次

人身攻擊的暴力行為。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經常欺侮弱勢同學。
2.用暴力解決問題:徒手或持械打人。
3.成群結黨與校外不良青少年為伍。
4.排除異己,耍老大,強出頭。
5.學業成就低落。
6.情緒衝動易怒。
 

可能之原因分析

個人因素:
 1.腦部障礙:內分泌失調:精神疾病。
 2.人格發展不健全,欠缺道德倫理觀念:
  a.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b.衝動易恕,缺乏同情心。
 3.抗拒權威的心理。
 4.崇拜英雄主義。
 5.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6.不恰當的情緒表達。
環境因素:
 1.問題家庭或功能不健全的家庭。
  a.父母或兄弟姐妹間的爭吵不合。
  b.父母不當的管教方式。
  c.不當的行為示範。
 2.學校過於重視學業成績,忽視課業以外的表現。
 3.訓導迉式不良,學生問題處理失當。
 4.社會或幫派次級文化的影響。
 5.為不良的大眾傳播媒體內容所誤導。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建立完善的學生輔導紀錄,提供作為輔介或醫療之參考。
 2.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a.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b.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c.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3.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4.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5.指導學生學會適當的情緒表達方式。
 6.提供正確的親職教育觀念,協助家長學習良好的親子互動方式。
 7.提供多元化的教育環境,重視學生的特殊才能。
 8.適當的運用獎懲原則,給學生有自省的空間。
 9.建立學校與治安單位的聯絡網,防杜社區幫派的影響。
 10淨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內容,發揮正向的社會教育功能。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事發當時即予以適當之處理。
 2.做情緒的疏導。
 3.矯正不良的認知、態度及行為。
 4.進行個別諮商。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賭博行為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對賭博遊戲有濃厚興趣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對各類賭博性的遊戲規則有興趣了解。
2.常談論自己所看到的賭博情形。
3.對坊間賭博活動的消息很注意。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好奇心驅使,形成不當的休閒興趣。
2.居住在賭風頗盛的社區。
3.家長、親友熱衷賭博遊戲,耳濡目染

輔導策略

1.個別談話,了解其有興趣之原因,而後給與適當的輔導。
2.提供正當休閒活動。
3.協助其明瞭賭博的害處,並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4.家庭訪視,實施親職教育。

 

層次二

行為層次

對賭博遊戲有濃厚興趣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對各類賭博性的遊戲規則有興趣了解。
2.常談論自己所看到的賭博情形。
3.對坊間賭博活動的消息很注意。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好奇心驅使,形成不當的休閒興趣。
2.居住在賭風頗盛的社區。
3.家長、親友熱衷賭博遊戲,耳濡目染

輔導策略

1.個別談話,了解其有興趣之原因,而後給與適當的輔導。
2.提供正當休閒活動。
3.協助其明瞭賭博的害處,並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4.家庭訪視,實施親職教育。

 

層次三

行為層次

受到挫折壓力時會參與賭博活動,平時則不會。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遇到學業、交友、家庭問題時,採逃避的應對方式而不願去面對
2.常去電動玩具店打賭博性電玩,作為消遣的活動。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因課業的壓力不能克服,逃到電動玩具店賭博來打發時間。
2.家庭無法獲得各項因應生活壓力的協助。
3.沒有機會學習正確面對挫折情境的能力。
4.人際關係不佳,無法滿足對同儕的人際需求,而以賭電動玩具來
 自得其樂。

5.通常其自尊心亦較差。

輔導策略

1.輔導以正確的方法來紓解課業壓力,解決學習困難。
2.與家長聯繫共同關心孩子遭遇到挫折情境,並商討合適的問題解決方

法。
3.讓學生能切實了解賭博之害,並認清以賭來逃避現實是錯誤的適應模

式。
4.教導正確人際交往的 觀念與方法,並協助建立較佳的人際關係。

 

 

 

層次四

行為層次

主動的參與賭博活動,沈迷賭博不能克制。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精神不濟,無精打采、上課睡覺。
2.常有大量金錢花用。
3.流連沈迷電動玩具打賭博性電玩,對賭博遊戲很有興趣。
4.在校內、外聚賭。
5.逃學、逃家。
6.恐嚇勒索。
7.被少年隊以違警行為拘留。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父母未教導有計畫的使用零用錢而給予大量零用錢,使能在電動
 玩具店或其他賭博場所活動。
2.僥倖不勞而獲的心理。
3.逃避學校、家庭的管教壓力。
4.受不良分子之威脅、利誘。

輔導策略

1.進行家訪,請家長協助教導孩子有計畫的使用金錢。
2.與家長密切聯繫共同關心學生行為。
3.學校、家庭共同管制學生上下學時間,減低其進入賭博場所的機會。
4.加強校園巡查,嚴禁校內賭博。
5.改變生活環境。
6.與校外資源,如:少輔組合作,協同輔導。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人際關係不良


  層次一

行為層次

生活在自我世界裡,失去人際關係學習機會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沈默寡言,很少與同學交談。 2.面對陌生人會退縮。
3.說話緊張,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 4.獨來獨來,少有朋友。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不知如何應對。 2.自我封閉,不愛說話。
3.自信心不足。 4.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輔導策略

1.從活動中刻意的教導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方式。
2.對學生進行自我肯定訓練。 3.安排同學主動的與他接近。
4.透過小組討論方式,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表達看法。
5.培養興趣,結交朋友,擴展人際關係。

 

層次二

行為層次

自我意識強烈,堅持己念,不願合群,易與人產生誤會和爭論。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朋友不多。 2.遭人排擠。 3.意見特別多。
4.任何事情常持懷疑的態度。 5.喜好爭辯,常與人針鋒相對。
6.常挑剔別人意見或被別人挑剔。
7.經常與人相見形同陌路,不點頭也不打招呼。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以較自我中心的思考形式,與同儕互動時,易導致自私自利,不
 易與人妥協。 2.不善於表達意思,缺乏溝通技巧。
3.主觀意識強烈,強詞奪理。
 

輔導策略

1.實施個別輔導,促使學生開放自己,接納他人。
2.落實自治活動,培養領導的能力,學習服從的態度。
3.培養民主風度,尊重他人看法,接納不同意見。
4.設計活動,讓學生學習溝通技巧。
5.輔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減少負面批評。
6.輔導以理性溫和的言詞代替辯論。
 

 

層次三

行為層次

出言不遜,行為偏激,人際間不協調,偶有衝突事件發生。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言行偏激,態度傲慢。 2.不服管教,頂撞師長。
3.耍老大,欺負弱小
 

可能之原因分析

1.人格發展較不健全:
 a.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  b.衝動易怒,缺乏同情心。
2.以抗拒權威當做英雄主義的表現,並以之做為肯定自我的方式。
3.自尊心受到傷害,挫折忍受能力低。
4.疑似精神疾病。
 

輔導策略

1.培養學生發展出健全人格:
 a.落實生活倫理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知禮善群的美德。
 b.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學習守法、服務的生活態度。
 c.教導學生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方法,學會互相尊重、互相幫忙。
2.採用人性化的行為規範準則,以理性民主的態度來指導學生。
3.提供學生自我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獲得自我肯定。
4.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資源協助了解學生真正問題或聯絡心理輔導機構
 、心理醫師協助醫療。
 


校園問題行為輔導策略--學校恐懼症  

 

 層次一

行為層次

偶爾會對學校產生不合理的恐懼,並藉著生理病症的顯示而留在家
中,沒有上學,但在家裏時,卻又症狀減輕或若無其事。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平常即表現出焦慮,甚至是恐慌的狀態。
2.常藉口述稱身體不適,不上學或請假回家。
3.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的現象。 4.容易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可能之原因分析

1.病態的心理狀態。 2.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的期望很高。
3.老師當眾羞辱。 4.同儕關係不佳。
5.懼怕在學校中可能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
6.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7.課業適應問題。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
 2.多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3.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4.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5.多和家長溝通聯繫,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6.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2.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3.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
 4.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5.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
 

 

層次二

行為層次

嚴重的「懼學」,甚至長期無法到校上課。 

可能之線索
表徵

1. 一想到上學或到校時,即產生身體不適之現象,甚至有恐慌的反應。

2.經常缺課。 3.容易有課業學習困難,顯著跟不上的現象。

4.容易有人際關係不良的現象。

可能之原因分析

1.可能與病態的心理狀態。 2.父母期望太高或孩子覺得父母期望很高。
3.老師當眾羞辱。 4.同儕關係不佳。
5.懼怕在學校中可能發生某些無法應付的問題。
6.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 7.課業適應問題。
 

輔導策略

預防性:
 1.請輔導老師或校外輔導機構協助診斷。
 2.多透過各種動態、靜態活動,以增進同學間彼此的認識與了解
 3.對於剛入學或重新編班的學生,多給予關懷和輔導。
 4.注意班上的同儕互動情形,以協助人際關係不良學生的適應。
 5.多和家長溝通聯繫,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6.注意個別差異,協助學生作適性發展。
危機性(立即性)處理:
 1.與家長聯繫,請家長協助接送上、下學。
 2.了解缺課原因,訂定輔導策略。
 3.會同其他任課老師,勿給予太大壓力,多給予鼓勵。
 4.進行個別的補救教學。 5.利用同儕的支持力量,增強其到校的動機。